從首站冷庫到莊河大學城,從食品公司到學校食堂,大連疫情何以日漸“膠著”?
2021-11-14 14:53:40
“截至11月12日24時,發生于今年10月的本輪國內疫情,至今已波及21個省份,累計已出現1379例確診患者。”
11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目前國疫情整體趨于平穩,但遼寧大連、北京、江西上饒、云南德宏等局部地區疫情仍需關注。其中,大連近期的疫情發展較快,目前仍處膠著期。
大連本輪本土疫情始發于11月4日,一名莊河市首站冷庫的從業者被確診。此后,該患者所供職的企業以及首站冷庫,相繼出現幾十名確診人員,傳播鏈條也從莊河向大連其他地區散發。僅9天時間,大連累計感染者已達229例。此外,莊河大學城也在本輪疫情中成為一大焦點,幾天時間累計感染者達到43人。
大連疫情的“膠著”狀態是如何形成的?為何這座城市已接連3次發生“冷庫”相關疫情?大學城的感染又是如何形成的?二者間又是否存在某種聯系?
9天感染者達229例,大連疫情呈“膠著狀態”
疫情是如何從一個冷庫開始蔓延的?
據大連衛建委通報,11月12日0至24時,大連新增40例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29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轉歸)和3例無癥狀感染者。其中,31例確診病例和3例無癥狀感染者在密切接觸者主動排查中發現;8例確診病例在重點人群主動排查中發現;1例確診病例在主動就醫中發現。
11月1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明確:“大連疫情近日發展較快,目前處于膠著期,大連市內個別鄉鎮和街道出現社區傳播,病例主要集中在莊河市,未擴散到大連市之外的地區。”
▲大連現國內第七個高風險區 圖據大連發布
當地疫情的膠著態勢,從確診人數上可見一斑。據紅星新聞記者梳理,從11月4日大連出現首個確診病例至今,9天時間里,大連本輪疫情已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75例,加上無癥狀感染者,感染人數已達229例。
從中高風險區域的分布來看,其中,大連莊河市新華街道小寺社區已在11月13日被升級為高風險區,成為國內第七個高風險區。截至11月13日11時,大連還有26個中風險區。其中19個都集中在莊河市,1個在大連市中山區,6個在大連甘井子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229名感染者中,其中有158例為密接人群被感染,占比近7成。
那么,密接感染是如何發散開來的?這還要從11月4日大連出現的首個確診病例說起。
公開的流調信息顯示,大連首個本土確診病例,居住地正是莊河市城關街道海洋村沙崗屯,也是莊河市首站定點冷庫的員工。此前已完成全程兩劑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且14天內無莊河以外旅居史。
該病例出現的第二天,在11月4日0時至5日12時,大連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累計達到8人以及13例無癥狀感染者。其中,15人為1號病例的同事,4例無癥狀感染者為6號病例(該冷庫員工)親屬。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新增的7名確診患者中,病例3號所引發的傳播鏈在短時間內快速延長。至今,與確診病例3在同一傳播鏈上的,已達到10人。
根據確診病例3的流調結果,該人員也系莊河市首站定點冷庫員工,且也無莊河市外旅居史,系確診病例1的密切接觸者。而隨著確診病例3的出現,與其關聯的確診病例69、72、76、142等多人來自大連甘井子區;另有其余感染者來自瓦房店市等區域,而疫情也隨之延伸到莊河市外的區域。
首站冷庫確診者中,為何多人未住宿舍封閉管理?
行業從業者:按規定,冷庫貨物接觸者均要求集中管控
大連市是我國重要的冷鏈倉儲運輸基地,口岸冷庫庫容量居全國第一,整個大連約有60萬人在進口冷鏈相關產業從業。
冷鏈運輸一直是外防輸入的一個重大挑戰,對于承擔了全國近三分之一冷鏈貨物存儲量的大連來說更是如此。實際上,自2020年初以來,大連就已陸續發生過五次新冠肺炎疫情,其中三次源頭均指向冷鏈相關產業。
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去年12月20日,大連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指出,大連全面加強冷鏈凍品“鐵桶式”防控,嚴把入口關口,加快集中消殺監管區建設,做到批批檢測、件件消毒,實現從口岸到冷庫轉運全鏈條閉環管理。全面加強冷鏈從業人員封閉、集中、規范管理,對冷鏈企業的冷庫實行派駐制,掛牌負責,冷庫一線人員固定、集中居住,人和環境每周至少做一次核酸檢測,從嚴做好相關人員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工作,確保做到全覆蓋、無遺漏。
不過。本輪疫情出現了百密一疏的情況。據紅星新聞記者核實,大連首個確診病例就職于科強食品有限公司,而該公司正是大連八個首站定點冷庫之一。另據紅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到目前,該冷庫已至少關聯當地25例確診病例。直到11月13日通報的40名新增確診病例中,仍有4名莊河市首站定點冷庫員工。而該冷庫的一家食品有限公司,目前也出現48名員工被確診的情況。
▲大連執法人員按要求核對公函、核酸檢測證明、國務院通行卡、遼事通健康碼等通行證明,放行合要求的車輛。圖據大連發布
按規定,冷庫員工應當進行封閉集中管理。但梳理已公布的確診病例軌跡,紅星新聞記者發現,現有確診的首站定點冷庫員工中,多個確診病例實際居住在分散的各個小區。在出現集中感染的某食品公司中,也并非每一名確診患者都住在宿舍里。
此前,紅星新聞致電大連科強食品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回應紅星新聞記者表示,確診的首個病例確實系大首站定點冷庫員工,但該員工并非一線工作人員。
公開資料顯示,首個確診患者供職的大連科強食品有限公司,位于莊河市城關街道海洋村。公司主要經營水產品、肉類、蔬菜、水果冷凍、冷藏、加工、銷售;預包裝食品銷售;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國內一般貿易;代理報關、報檢、報驗業務;貨物運輸代理。
“公司其實是有規定的,在作業期間,員工必須都住在宿舍,且要求每3天就進行一次定期核酸檢測。”莊河市一名不愿具名的冷庫從業者告訴紅星新聞,莊河市分布著多個冷藏庫,可以稱得上是大連進口冷鏈產品的一大中轉站。
據該從業人員介紹,莊河有兩家首站定點冷庫,所有外來進口的冷鏈食品,都在兩個冷庫進行專庫貯存,而兩個專區也有專人進行管理。按照冷庫的規定,所有出入庫食品都需要全部查驗入境貨物檢驗檢疫、核酸檢測、消毒、食品溯源,這四項內容只要有一項不合格,貨物就無法送出冷庫。
至于對冷庫從業者的要求,該從業人員透露,對于直接接觸冷庫貨物的人員,需按照一類要求管理,即必須集中管控,住在宿舍,不可隨意出入廠地。同時,在進出冷庫前后,也都需要穿戴防護服、佩戴口罩、全身消毒。至于其他不接觸冷庫物品的非一線辦公人員,則要求不會這么嚴格。
對于出現員工未住宿舍的情況,該從業人員則表示:“大概率是因為此前疫情沒有反復,大家放松的心態,所以管控就不嚴格了,沒有照章辦事。”
另據大連科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經停工停產,按照政府部門的要求,目前公司所有員工正居家隔離并進行核酸檢測。
▲工作人員為市民搬運物資 圖據大連發布
從莊河冷庫到莊河大學城,累計43名在校人員感染
學生稱出現食堂確診病例前,已不允許學生在食堂堂食
根據官方通報,眼下,大連已出現單位聚集傳播、家庭聚集傳播和大學聚集傳播,連續出現單日20例以上確診數。除首站冷庫這一傳播鏈條外,莊河市大學城疫情也同樣備受關注。
在11月7日公布的病例軌跡報告中,出現了3名莊河市大學城學校食堂廚師、面點師和食堂職工被確診的情況。而他們在11月4日被隔離前幾乎都在校內上班,僅一人有外出;到11月8日,又1名大學城食堂廚師被確診;11月10日,1名莊河市大學城在讀學生被確診。
此后,莊河市大學城確診病例開始大幅度增加。在11月11日新增的52例確診病例中,有34名莊河市大學城學生,此前全部在校內活動。但紅星新聞記者發現,這34名學生的確診,與之前大學食堂廚師的感染存在交集。此后,在11月12日新增的40例確診病例中,也有3名大學食堂員工和1名學生。
綜合上述信息,截至目前,大連本輪疫情中與莊河大學城相關聯的病例已達43例,其中36人為大學城學生,7人為食堂等部門員工。
公開資料顯示,莊河大學城位于遼寧省大連莊河市,是莊河市發展高等教育產業的重點地區。截至2020年,莊河大學城已有2所高校,分別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和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大學城只有兩個學校,但卻有差不多2萬名學生,可以說現在都在寢室上網課準備期末考試。”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東校區一名學生小張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11月4日莊河發生疫情的第一天,學校就已經組織了第一次全員核酸。而到現在,她已經完成了至少8次核酸檢測。
“自從莊河出現疫情,學校就暫停了線下全部課程,改成學生在寢室上網課。”小張說,疫情發生后,學校便第一時間封閉,要求每一名在校學生堅持非必要不出寢,三餐由專人著防護服負責配送。而做核酸也是醫護人員上門為學生服務,不需要到操場集合做,以防交叉感染。同時,海華學院也已建立了學校自身的疫情防疫指揮系統。
另據小張透露,此前食堂出現的確診病例,大多來自教職員工食堂。她告訴記者,海華學院和藝信學院的宿舍、教室、食堂、超市實際是連在一起的,只不過分成了東、西校區,但兩校學生實際在同一食堂就餐。而在公布食堂確診病例之前,學校食堂便已不再允許學生在食堂進行堂食。
“我們和老師的食堂并不在一起,平時學生不會到教職員工食堂就餐。”小張表示,兩校學生有自己專門的學生就餐食堂,所以教職員工受到的影響更大。目前學校方面已將部分學校工作人員送往校外酒店集中隔離。
那么,莊河大學城的疫情又是如何形成的?第一財經的報道中,一名流行病毒學專家指出,由冷庫人員感染,逐步擴展到家庭和社區是一條傳播鏈條,另外一條傳播路徑與冷鏈食品流通有關,從冷庫出庫后的冷凍食品通過物流到食品公司,然后到食堂或者餐館,接觸到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凍食品的人員依次被感染,然后再以他們為核心進行第二波家庭、社區的傳遞。
就此,紅星新聞記者致電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了解食堂食材來源情況,但學校電話始終未被接通。目前官方具體的溯源信息也尚未公布,具體傳播原因有待進一步分析。
自大學城確診病例出現之后,11月9日大連市已要求所有幼兒園、小學、初中、普通高中學生暫緩入校(園),校外培訓機構立即停止線下教學。同時要求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相關院校封閉化管理,住校學生不離校,走讀生不入校。要求教師居家辦公,線上授課,校內管理和教輔人員原則上不得離校。物資入校前要按要求消殺,實行無接觸配送,避免人員接觸。
冷庫冷鏈已多次致疫情反彈
積累了哪些防控經驗?
“冷庫疫情”、“冷鏈運輸”引發疫情已不再是新鮮話題。除大連本身已發生過3次與冷庫相關的疫情現象外,包括天津、青島等地也均發生過因進口冷鏈食品而引發的疫情反彈。
教訓積累了哪些經驗?在對港口工作人員的防控管理上,去年10月20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相關負責人曾表示,青島將對所有進口冷鏈產品每件必檢,對在港口等口岸區域和冷庫等場所從事進口冷鏈食品裝卸、搬運、運輸等工作的人員,每3至5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而針對冷鏈食品的管理工作,在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去年11月9日印發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實現全流程閉環管控可追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輸入風險。
同時,《工作方案》還要求,在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國境內人員接觸前,實施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而在流通環節,《工作方案》要求對從口岸放行的進口冷鏈食品,在社會冷庫或企業冷庫倒箱過車、入庫存儲前,相關生產經營單位查驗貨物所附的消毒證明;在市場環節,要加強進口冷鏈食品是否消毒的相關證明查驗工作,防止未經過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的進口冷鏈食品進入市場。
此外,中國疾控中心此前也發出建議,工作中經常與具有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鏈產品密切接觸的行業從業人員,如從事冷鏈產品裝卸、加工、銷售等的人員,需增強防護意識,做好日常防護,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污染的冷鏈產品。接觸冷鏈產品后未脫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進行核酸篩查。
“即便在零下80℃左右,病毒仍能存活幾年時間甚至更長。”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所教授楊占秋接受紅星新聞采訪時指出:“新冠病毒在冷鏈過程中,不具備傳播性,但冷藏條件下,病毒依舊有活性。”
楊占秋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新冠病毒的存活時間與溫度有關。具體來看,在常溫條件下,如果病毒暴露在空氣中,那么病毒的存活時間只有一天左右,其病毒活性及傳染性也會隨之下降。但如果在零下20~30℃的環境中,病毒能存活幾個月之久,如果到了零下80℃左右,病毒甚至能存活幾年時間甚至更長。
遼寧省大連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衣慶燾11月11日晚在大連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通報稱,目前已完成大連莊河市16例病例24份樣本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屬于VOC/德爾塔變異株(B.1.617.2進化分支)。這也進一步印證,大連疫情系國外輸入的可能性很大。
楊占秋解釋,附著在產品外包上的新冠病毒,由于被冷藏,因此在冷鏈運輸過程中并不具備傳染危害。但在解凍后,進行再次包裝并運往市場的中間環節,由于回到常溫狀態,就有可能“激活”病毒,導致環境污染和相關接觸人員的傳染。
面對這樣的現實問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薛迪則提出,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是加強對進口產品的檢測工作,以及國內物流從業人員的防護到位和檢測到位。
“一方面是物品進入冷庫后,直接操作人員要進行防護工作,規范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在產品運輸、加工冷凍食品環節,也同樣要對相關作業人員加強防護和定期檢測。”薛迪說。
查看更多